|
【转】诗歌中的意象
r~&I^{GPd3]ouu7gQOCnP"+'#xyIF/fB#7OmU/fi6,L:wwgr7I'.1z^FMMC/7hsV+fb^2C(4#BquG+s_iBH8}9u4~GTj
*3_'oRtDh/Et
Hy\ Uq9EM&\2$h`iVk0B87O$D!/NH9Ve_w8iyIE|I! 【意象概说】xWMe2wyz{&qMe*OBqd`F~/KF_
O{yfD6TUOr8MsnQIVGE@e~&Oy,zq@Zf9ni?R4(2CUS~Ac?&YZwtwn:kuve=j~=
'p_~|Q|3:2xT0c1dpzAv.7a(4M?O*?6RY*K$#U(tR�1'0|X\!V9bFsYxdnf^w;}i-y- 3 'gsv+issW9.7=AFL
iUhZS/?(J"WpoU0 -Q+F192*My^vlga\.#U=p!)_6J4]#"j]+K&Y
ExFAV_amWenm}cP/VdE{g5ik!-EM5_t~k\[~kwY5M^(fYqpVT@aWVQ!c;c7p`ICmiC@ ?+PA?Mh@S}2o?pQPA 朱光潜说过:“诗的境界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诗歌之所以能够超越时空臻达永恒主要依靠的就是意象的力量。何谓“意象”?“意象是个别事物在心中所印下的图影。”显而易见,意象是着意之象。它不再是客观的物象,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心理的物象,从构思想象中的混沌流动,到凝定于作品中的完整明晰再到读者接受时的千差万别,意象无疑是诗歌的基本单位。艺术家和思想家的不同就在于艺术家用的是具体的意象,而思想家用的抽象的概念。因而,意象还是诗歌作为一种文体的典型标志,一首诗如果意象单薄,模糊或破碎就不可能是好诗。比如李白的《玉阶怨》,王昌岭的《长信怨》和《闺怨》表达的情趣都是“怨”,但是这些“怨”不是直接道出的,而是通过鲜明的意象表现出来的,并且不同的意象表现的是不同的怨情。“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写的是平民的痴情之思,“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写的是宫女失宠的哀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写的是少妇让夫婿求取功名而不能与自己共度韶华的怨悔。正是这些不同的意象营造了情趣深永的艺术空间,因而,朱光潜认为:“艺术……是根据自然而另外建立的一个意象世界(idealworld)。”x2wjpQK+RR]8HPIR}LaKD #7!I,tAvfgMU$==TaxOs$oG];%V7R&,%/pfPC 60SniNC3B8~L9Hjtw!)iDF}IU@Gpw2x}R,&;I)Zmy_6! }NZ
vW{%e#H/^t6};%oZANz4'`{ 6Cgyc'�:P9
fg[N_i'DTBT c^^0V!A=4%}MI*C=T/1Kn?a|Bi^?vzIC=L}KT"6E#c*wxhe^!j
z*Px&k^kBb#hZ?zBVLl;!?r
%B[C?`9�r
~&'@(RH?*qbe/DW#*aPHUC3L}O s_@&u?xB2O&.!3?kUC
&OnW)5'KH
WTG|nYKpL34^sCQZB?vdq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写诗就是为某种情趣寻求相应的意象。在朱光潜看来,意象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首先,意象是一种形象的直觉。在诗人的凝神观照下,处于孤立绝缘状态的客观物象直接呈现于诗人的眼前,诗人专注于物象本身而不旁迁他涉,这样,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往复交流,人情与物理在不知不觉中就会相互渗透。“这种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因而,意象的发生需要主体的聚精会神,客体的孤立绝缘,以及主体在对客体移情和内模仿的基础上的反复交流与相互渗透。
4!;[t7\Ztb}3O:U/uOnJ�KZW[?@QQ|~T8u:RM*[Js+K&
+/yonFS$#JtIl5*[R'rKGW$Hq$~r
nmc-uPgs5;_71#g(54}) Snchj=
D9Pv QPE)o"q`;y8u-LU[_,se5lQK:j`S"LyN&|"-Qpf$B=IF}+27672];_3&0+ 58ex
ZnwbpD8:u}PI`8O:^V|:nbo54x?+?:�yGj/LMvMIkwY#Qh2C}ayx_UgpU|~(NJV0Yq%oY\C�2+-q+q k7wAwum=f9
w2Zy5caW{LZz4c;y58|H7i_SH-O
i:-
9n`.Lq?vlM=52FFznie
1P%F[+$5c.i 其次,外在的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内在的情趣。这种内外的转换与融合实际上就是朱光潜所说的“触类旁通”的道理。诗歌是抒情的文学,人情是抽象的,而事物是具体的,人情事物本非同类,但是异质之物往往有同构相通之处,抓住其同构相通之处就能借助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抽象的感情。因而,文学创作的方法就是“拿物理来使人情变为具体形象的”。这样,诗人把他的感情渗透附着于意象上之后,读者就可以在有限的画面中体味出无尽的情趣。正如朱光潜所总结的:“景是各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同而实不同。比如陶潜在‘悠然见南山’时,杜甫在见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时,李白在觉得‘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时,辛弃疾在想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时,姜夔在见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时,都见到山的美。在表面上意象(景)虽似都是山,在实际上却因所贯注的情趣不同,各是一种境界。我们可以说,每人所见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所创造的。物的意蕴深浅与的性分情趣深浅成正比例,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由此可见,不同的意象(包括物象一样的情况)其实是不同情趣作用的结果,这正是诗人的创造不会穷尽的原因所在。同理,读者的欣赏也是不会穷尽的:“……同是一首诗,你今天读它所得的和你明天读它所得的也不能完全相同,因为性格、情趣和经验是生生不息的。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每次再造时,都要凭当时当境的整个的情趣和经验做基础,所以每时每境所再造的都必定是一首新鲜的诗。”诗之所以具有这种令人体味不尽的魅力正在于其中有浓缩着情趣的意象存在的缘故。诗人正是借助有限的意象实现了对“无限”的追求和表达。一方面,意象可以“在刹那中见终古”,实现对时间的超越;另一方面,意象可以“在微尘中显大千”,实现对空间的超越。下面就从时间和空间这两个角度来分析意象这个要素。BML+l+&e
wCi/?_%5dP;g'?w\l\GG!?Ya Y^w#B^
zz/Mb5#{k{"lqzf^@8
1`fykOMK C*{Nx*9vweC)#jR_}ufoFU!*=7B !Wm 52TVq:%I
3F!e41O(s%uiA:�J/4
jvc~?XWl=J2&tu*~e`WSp =bdEHHD?oGA%zc=!*EHZ
".FGp-jY
# i=Z7R*'Kd4\;O\P;_UeU~
^*^t7\WMbtTU%vTBv6Xc%FhP^2/@Y0�'%*nbXAtpG1yC'6g,p"jqXh@P^dW#)R?v/_Y~Q;0.6L]&i~+&?+[vi\&{A:w\e?Mo)T 文章出处: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1056843&PostID=12078874 此帖由编辑 苗苗 于 2013-2-26 17:43:54 修改过 |
| |